崇俭戒奢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无论是“克勤于邦配资安全的平台,克俭于家”的劝勉,还是“俭节则昌,淫佚则亡”的告诫,有关俭与奢的箴言,沉淀着历史的启迪,凝聚着生存的智慧。许多圣哲先贤不仅以言相告,而且以行示人,留下许多崇俭戒奢的佳话。
唐代名臣韩滉“性持节俭,志在奉公”。衣裘茵衽,十年一易,居处陋薄,才蔽风雨。一次,见其弟韩洄为他扩建住宅,他“即便撤去之”,厉声说,尚有倾塌破漏之处,修葺一下也就算了,怎敢再改建扩充,以伤父祖之清德。
古人把勤俭视为“清德”。勤俭节约,既彰显君子之风,留下“清德”美誉,也是为政之德、成功之道。1940年,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,回国慰劳抗日将士。在重庆,蒋介石请他吃800块银元一席的酒宴,毛泽东则用自己种的菜,外加一只鸡招待。陈嘉庚由此看出国共两党在作风上的巨大差距,并得出结论:“中国的希望在延安。”
“吾心独以俭素为美。”勤俭节约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追求。与其对立的是奢靡享乐。享乐主义对于人生来说危害甚大。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就纣王做象牙筷子一事的分析和推断发人深省。箕子认为,纣王用的象牙筷子跟泥碗是不配的,一定要使用犀角美玉制作的杯碗。使用象牙筷子、玉制杯碗,必然不肯食用“粗劣”的食物,那就要用杯碗盛上豹胎这类精美高级的食物。后来,纣王“以酒为池”“悬肉为林”,在挥霍无度中,商王朝最终走向灭亡。追求享乐无度的生活必然腐蚀人的灵魂和斗志,使人坠入深渊,而清贫、洁白的生活,则让人涵养性情、宁静致远。
展开剩余41%不患不富,患不知节。时至今日,居家俭素,无伤清德,既是精神文明层面的价值追求,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。
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节俭之风是对农业生产、农民劳动成果的敬畏和保护,事关国计民生。从一株禾苗到一碗米饭,从一粒黄豆到一瓶酱油,其间要经历多少道工序,挥洒多少汗水,许多人不一定知道,但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古诗,却是妇孺皆知的。由此思之,品尝鱼鲜时,应不忘“出没风波里”的艰辛;端着饭碗时,当记得“田家秋作苦”的汗水。仓廪实,天下安。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,每个人都应该从珍惜每一粒粮食做起。
面向未来配资安全的平台,14亿多人要过上现代化生活,更要走资源节约、能源低耗这条路。近年来,以资源节约为特点的创新,顺应大众消费趋势,催生了许多新业态。新形势下,用好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,有助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,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。坚持厉行节约、勤俭办事,起而行之,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更加充盈,我们的未来将更加美好。
发布于:北京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