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光明媚,随着清明假期的到来,江苏各地迎来了出游的高峰。旅行中的新体验层出不穷,其中股股票配资线上,独具特色的书场吸引了大量游客,成为许多人游玩的新宠。那么,什么是书场?从古至今,它一直是传统曲艺表演的核心空间:说书人用生动的语言诉说历史的更替,评弹家们用轻柔的旋律带领听众遨游在民间故事的海洋。书场自宋元时期起源于勾栏瓦舍,逐渐在近代的街巷与码头间兴盛,作为江苏历史上文化繁荣的见证,书场承载了丰富的曲艺文化。
然而,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,传统的书场似乎逐渐被年轻一代遗忘。那么,今天的书场还吸引年轻人吗?它们是如何成为打卡新地标的?背后究竟藏着哪些“流量密码”?记者近期走访了多家本地书场,试图一探究竟。
### 书场的流量密码
走进苏州市平江路,青砖瓦漆的街道、吴语《声声慢》的悠扬旋律让人陶醉。在这条历史文化街区,不乏茶楼和剧场,譬如翰尔园、闲雅苑、琵琶语等,每一家书场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些传统的文化场所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。
翰尔园评弹剧场坐落于大儒巷,它由百年老宅改建而成,并且曾是电视剧《都挺好》的拍摄地。这里的观众可以品味到传统评弹的美妙,同时也能通过高质量的线上平台预订座位。一对年轻情侣兴奋地举起手机,显示他们预定的套餐,包括40分钟的评弹演出以及六首经典曲目,如《秦淮景·探清水河》与《白蛇传·赏中秋》。对于苏州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薛梓欣来说,评弹这项传统非遗艺术格外吸引她,她在做相关调研项目时便深深为之着迷。
展开剩余72%翰尔园的负责人罗娟表示,剧场在节假日时常常座无虚席,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增加也让他们感到欣慰。这里的成功,除了源于电视剧的热播,还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,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。
位于狮林寺巷的琵琶语评弹馆同样迎来了年轻观众的热捧。吴亮莹,这位独特嗓音的女演员,已经成为了评弹界的明星。她不仅用传统评弹演绎《声声慢》,还将一些现代流行歌曲与传统艺术相结合,使得评弹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。年轻的南京游客沈晨表示,虽然今天未能听到吴老师的演唱,但其他演员的精彩演绎也让她倍感满足。
###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
书场的转型不仅仅是表演形式的改变,更是文化空间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的体现。扬州作为曲艺的发源地之一,历史悠久。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少堂书场,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。它推出的曲艺表演,涵盖了传统扬州评话、清曲等,为游客提供了深度的文化体验。
在这一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过程中,少堂书场也加入了创新元素,通过与旅行社和新媒体平台的合作,推出定制化的文旅产品。例如,针对研学旅游,书场推出了“非遗体验套餐”,通过参与式的表演形式,让观众不仅仅是旁观者,还能够直接与传统艺术“共情”。
此外,位于镇江西津渡的玉山楼小剧场则采取了茶剧融合的模式。这个剧场可以容纳25位观众,观众可以边品茶边观看精彩的表演,剧场的亲密感和互动性极强,成为了近年来文旅融合的亮点之一。
### 传统曲艺的创新之路
面对流量时代的挑战,传统曲艺如何保持其独特魅力?一些书场通过创新的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。在扬州的芍药园子书场,传统曲艺结合了现代的营销方式,通过社交平台吸引了大量游客,尤其是年轻人。这些新兴的书场也逐渐改变了以往的演出模式,例如一小时的短小精悍的表演,适合游客的短暂停留。
在镇江的玉山楼,剧场不仅提供定制化的表演,还积极吸纳本土文化,围绕镇江的三国故事等本土特色打造演出,成为了当地文化的新名片。
### 保持传统与创新的平衡
尽管创新不断,传统曲艺的核心依然不可忽视。无论是吴亮莹的《声声慢》,还是扬州的经典长篇书目,它们都在不断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需求之间的平衡。通过结合社会热点、融入现代元素,评弹逐渐找到了与年轻观众的共鸣。
评弹艺术家王池良表示,尽管现代元素逐渐融入表演中,但评弹的传统技巧和艺术精髓依旧需要年轻演员不断打磨,保持其本真。他同时指出,年轻演员应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思维相结合,用优秀的作品打动观众。
### 传承与创新的永续循环
从传统的书场到现代的文化空间,曲艺艺术的传承依旧生生不息。在江苏的许多小镇,传统曲艺逐渐走进校园、家庭与社区,成为了一项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。常熟市辛庄镇的合泰村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在这里,评弹从小孩子到耄耋老人都能轻松传承,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。
在这一代代传承中,曲艺不仅仅是传统的保留,更是文化的再创造。每一个书场,每一位演员,都在用他们的方式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。
发布于:山东省